https://youtu.be/6aFkta-hJLk貨幣戰爭殺傷力,豈容忽視/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長 湯明哲

人類的歷史上充滿了爭奪資源的歷史,以往爭奪的手段都是靠戰爭,因此經濟動機成為人類戰爭最常見的引爆點。戰爭的方式都是用武器殺個你死我活,一定要將敵人消滅後,才能搶到資源,一場戰爭下來,通常都是血流成河,屍橫遍野,傷亡以百萬計。但除了船堅炮利外,本書介紹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,在這場戰爭中,沒有人員傷亡,只有資源轉移到獲勝的一方,這就是廣義的經濟戰爭。
在經濟戰爭中,競爭力強的國家獲勝,將其他國家的資源透過貿易,轉移到自己國家,各國的競爭力取決於各國的生產力和匯率,要提高生產力,要透過大量的人力研發,設備投資和增進管理效能,這些是各國經濟實力的基本功夫,需要累積長期的投資才能做到,但貨幣政策在這場戰爭中卻是最容易使用的工具,只要貶值,就可以增加競爭力,因此貨幣政策在經濟戰中占有重要地位。這就是貨幣戰爭。

各國透過貨幣工具,將他國的資源巧妙地竊為己有,而不用發出一槍一彈。

本書首先介紹貨幣的起源,以往的貨幣都是實體貨幣,只有資源,貨幣引不起戰爭,貨幣靠的是使用者的信任,也是發行者的信用,有實體稀有金屬的支持,發行者的信譽不重要,因此過去都是以金子作為幣值的根據,在以金幣為主體的競技,沒有通貨膨脹,也沒有通貨緊縮,戰爭的目的,不一定是攻城掠地,而是搶奪金子、銀子。有了金銀,就可以獲得資源。

但稀有金屬到底有限,無法創造更多的信用來支持經濟的運作。因此才發行紙幣,以促進流通,才能支持經濟高速成長。紙幣固然好用,但還是有信譽問題,如果紙幣可以在任何時間換回等值的黃金,當然不會有信用問題,這是古代的金本位制度。但任何有權力發行紙幣的國家,都發現這是擴張信用絕佳的政策工具,搶奪民間資產,成為短期刺激經濟的工具,而且馬上見效,只要多發行鈔票,短期間,經濟的問題將可迎刃而解。但長期卻容易導致信用破產,紙幣會失去效能,只能當壁紙。歷史上亂印鈔票的政府遲早會敗亡,這就是本書的重點:美國政府在金融風暴後,大量印製鈔票,美元遲早會崩潰。但我們永遠不知道,何時會發生。

本書詳細描述一百年前在歐洲發生的貨幣戰爭,各國競相貶值貨幣,以為透過貶值可以增加本國的競爭力,但各國都會採取同樣的策略,結果造成通貨膨脹,沒有贏家,只有輸家。因此認識到如果不用黃金當支持各國貨幣的基準,就要找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國家貨幣成為主要交易工具,當然全世界最強的國家就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共主。以前英國國力最強,所以英鎊就成為超強貨幣。英鎊的強勢持續七十五年,才被美元取代。

當強勢貨幣的國家,只要印鈔票就可以將其他國家的資源轉到本國。例如,1980年,日圓對美元的匯率是220日圓換一美元,日本享受對美國的貿易順差,貿易結餘拿去買美國政府公債,然後,美國逼迫日圓升值。到1990年,日圓對美元升值三倍,從此造成日本經濟失落20年。日本在歷年努力工作後,能夠換回的貨物只有三分之一。這就是貨幣戰爭。現在美國重施故技,壓迫人民幣升值,中國的反制是提高工資,製造通貨膨脹,徵出口稅,變相提高出口價格,效果和升值相同,但獲利的是中國勞工,就是不要掉入美國設下的陷阱,一場貨幣戰爭於焉開打。

其實,貨幣戰爭悲慘的結果不輸實體戰爭。希臘錯誤的貨幣政策造成民不聊生,自殺率提高,幾百萬人的退休金不見了,古稀之年,還是要挺著羸弱的體力為餬口而奮鬥。

歐洲也不甘示弱,努力促成歐元的誕生,好和美元抗衡,但經過十年的試驗,瘡洞百出,各懷鬼胎,看起來,氣數將盡。世界上還是不得而知。但是,還能強多久?中國和蘇聯會不會聯手在市場上利用衍生性工具狙擊美元?仍有待觀察。

對於貨幣戰爭,本書有極為精闢的見解。說古道今,娓娓道來,有深厚的學術素養,對於傳統經濟學理論,如凱因斯學派、貨幣學派、衍生性商品,多所針砭,認為這些理論已不合現有的全球化經濟。讀者宜細細研讀,才能對過往的經濟學理論有進一步認識。美中不足的是作者批判了美國的貨幣政策和傳統經濟學的誤失,但沒有提出替代的方案。

筆者認為金融操作包含貨幣戰爭都只有短期效果,一國的競爭力還是取決於生產力的高低,可是貨幣戰的誘惑太大,各國樂此不疲,結果反而失去基本國力,美國這幾年的衰退,就是殷鑑。相反的,德國生產力高,又要強將希臘留在歐元區,可以拉低歐元,德國基本國力強,又會操縱匯率,因此經濟發展強勁。貶值刺激經濟的效果只能錦上添花﹐不能雪中送炭。

arrow
arrow

    家凱-Jagu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